印度尼西亚燃煤电厂掺烧生物质实践综述

2025/04/21

一、政策框架与实施路径  1. 国家目标与强制性政策  

- 政策工具:通过可再生能源证书(REC)机制和电价补贴激励企业参与,但对生物质价格设限(不得高于补贴煤价),导致原料供应链矛盾。 
- 标准制定:政府正在制定生物质颗粒发电国家标准(SNI),以规范燃料质量和市场准入。

2. 经济与减排平衡  

二、示范项目技术细节与成果  1. PLN Indonesia Power全国试点网络  

- 技术突破:  
- 100%生物质试点:西加里曼丹Sintang电厂于2023年实现15天纯生物质运行,创印尼最长纪录。
- 技术路径:采用棕榈壳掺烧(替代50%煤炭),利用其3281 kcal/kg热值(与低卡煤相当),累计生产绿电62万kWh,减排600—800吨COe。
- Bukit Asam电厂(1989年投运):煤粉锅炉技术限制,导致仅可掺烧粉状生物质(例如锯末),原料利用率低下,未能满足政府设定的目标。  

三、技术创新与原料管理  1. 热解技术优化燃料特性  
- 社区合作模式:PLN在电厂周边空地推广生物质作物种植(如速生林),形成“燃料-饲料”循环经济,带动就业与增收。  

四、现存挑战与政策建议  1. 核心问题  

- 价格机制矛盾:政府限价政策使得生物质供应商利润微薄,进而影响了供应链的稳定性。  
- 差异化补贴:对使用本土废弃物的电厂提高补贴降低进口依赖。  

五、总结

印尼通过强制性政策驱动技术创新试点,成功构建了燃煤电厂生物质掺烧体系。例如,苏拉威西矿业投资有限公司(SMI)发电厂利用棕榈壳进行燃煤掺烧发电,累计生产绿电62万kWh,并估算减排600至800吨二氧化碳当量。这表明印尼在燃煤电厂中掺烧生物质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还能够提高发电效率和社区经济的协同效应。然而,需突破原料-技术-政策协同瓶颈,借鉴中国等国的本土废弃物普查经验,优化供应链并细化标准,方能实现从“试点示范”到“规模化应用”的跨越
联合优发专注于碳中和服务、碳资产管理和零碳热能服务,以提供生物质零碳解决方案为使命,推动零碳社会建设。企业碳中和业务始于2005年,近20年为国内外上千家客户/机构提供多项能源/双碳领域服务,管理碳资产超 5000 万吨,团队经验丰富!!

燃烧机